2023年底,新版《通用硅酸盐水泥》国标(GB175-2023)发布,新国标大幅限制钢渣尾渣作为水泥混合材,一瞬间,钢渣尾渣从本就是“鸡肋”的角色,再次跌入深渊,变成了企业沉重的“包袱”。面对国标“收紧”窘境,三钢资环科技公司倒逼创新,在多个领域成功突破,有效化解钢渣尾渣处置难题,钢渣尾渣综合利用率达100%,实现“降碳节能”双赢。
面对严苛的新国标和骤然加剧的处置压力和成本风险,资环科技公司迅速成立攻关小组,围绕钢渣尾渣资源化利用的“突围战”悄然打响。
不到两年时间,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,将“工业废料”点石成金,成功开辟了水泥熟料、沥青混合料、道路、填充料等多条应用新路径,极大缓解了环保压力,降低了处置成本,实现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,走出了一条“变废为宝”的绿色转型示范之路,为钢渣尾渣资源化利用提供“破题”样本。
快速响应:多路出击寻生路
钢渣尾渣是钢铁冶炼的主要固体废物之一,传统上部分用于水泥生产作为混合材料。然而,2023年底实施的新版《通用硅酸盐水泥》国家标准对此进行了严格限制,使得大量钢渣尾渣处置遭遇“寒流”,处置难度陡增、补贴成本飙升,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,成为悬在钢铁企业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面对困境,三钢资环科技公司于2024年初迅速成立专项攻关小组,目标直指钢渣在水泥熟料、沥青混合料、道路、填充料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。一场覆盖烧结、水泥熟料、道路建设的多线“战役”全面铺开。
烧结工序成为降本增效的“稳定器”。该公司技术团队在泉州闽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,通过优化配比,成功将钢渣尾渣应用于烧结矿生产,效果立竿见影,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在泉州闽光、罗源闽光两基地推广,不仅提升了烧结矿质量,降低了燃料消耗,更成为消化钢渣的“主力军”。据悉,2024年泉州闽光、罗源闽光分别添加钢渣尾渣2.74万吨、2.11万吨,罗源闽光预计节省补贴处置费用38万元。2025年仅前5个月,泉州闽光烧结工序就已使用钢渣尾渣1.37万吨,三明闽光的钢渣精粉使用量也稳步提升。
熟料生产成为减碳降耗的“新引擎”。虽然新国标限制了钢渣在水泥成品中的掺量,但三钢资环科技公司另辟蹊径,将目光投向水泥生产的核心环节——熟料烧成。2024年1月,该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深度合作,探索钢渣尾渣用于生产分相熟料的关键技术,该技术一旦应用,有望实现水泥熟料生产碳减排10%、能耗下降10%的“双十”目标,潜力巨大。在地方科技部门的支持下,2024年该公司密集与永安万年水泥、大田红狮、金牛水泥、福建水泥(600802)、漳平红狮等水泥龙头企业开展试验。2025年,此项技术已在大田红狮、永安金牛水泥实现规模化应用,成功消纳钢渣超3.3万吨,验证了其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。
道路建设成为安全可靠的“铺路石”。钢渣尾渣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是另一重要突破口。2024年4月,三钢资环科技公司与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紧密合作,经过严谨试验分析,确认三明闽光、罗源闽光的钢渣尾渣完全符合道路用钢渣标准要求。随即,技术团队将钢渣尾渣用于厂区道路和仓库地面的水稳层铺设,累计使用约2.8万吨。经过近一年的观察,这些路面坚实平整,未出现拱起、开裂或膨胀等不良现象,证明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。该公司计划2025年深化与省建研院(603183)、省固化中心的合作,推进钢渣尾渣在市政道路集料及减污降碳方面的应用研究。
高速路面成为创新试验的“试金石”。为探索更高价值的应用,2024年4月,三钢资环科技公司联合三明市路桥集团,大胆尝试用钢渣尾渣替代天然砂石制备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。试验结果令人振奋:钢渣尾渣性能完全满足高速公路沥青表面层的严苛技术要求。2025年,该公司携手省交科院、三明市路桥集团,启动针对近海湿热气候区高速公路的“低碳高韧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”,该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元溪高速、田安高速的钢渣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。目前,该项目的商务合作正在洽谈,即将进入实施阶段,有望一举解决钢渣资源化利用中的安全性与规模化难题。
持续拓展:让“错位资源”焕发新生
“钢渣不是负担,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!”三钢资环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强调。
除了上述重点领域,钢渣尾渣的形状与级配在一定程度上与细砂类似,能够提供良好的填充效果,保证填充物的密实度,使非结构件有较好的稳定性,且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,在经过适当处理后,能够为非结构件提供足够的支撑力,满足非结构件对填充料的基本强度要求,该公司正在积极拓展钢渣尾渣替代细砂作为填充料研究(预计年可消纳3万吨),并推动钢渣矿渣硅酸盐水泥的生产,目前月均需求已达2—3万吨。
引领标准:打造绿色协同“样板间”
三钢资环科技公司的成功实践,为钢铁行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宝贵的“样本”。下一步,该公司计划联合科研机构、高校、建筑协会,共同制定钢渣资源化利用的地方标准,加速钢渣的“产品化”进程,让更多“工业废料”蝶变为“绿色建材”。这不仅将有效缓解钢铁企业的环保压力,降低处置成本,更能促进钢铁、建材、交通等行业的绿色协同发展,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和区域循环经济贡献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案例。
一条以创新驱动、变废为宝的绿色之路,正越走越宽。
天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